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第3/8页)
章节报错
粥,还是做成面食,都能养活一大批人。
更何况,东察哈台那边,畜牧业也算是发达。
东察哈台的使臣道:“近些年我邦境内,冰雪覆盖,牛羊不产,天气越来越冷,食物短缺。”
“不得已,希望天朝以人为本,能同意出售粮食,以解我邦子民,水深火热。”
使者的话说的很明了,东察哈台境内,冰雪覆盖,早已经不复往日之景,若是没有更多的粮食支撑,只怕他们真的很难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杨寓却摇了摇头道:“本官看,东察哈台的精力倒是挺旺盛的,粮草应该充足。何来缺粮一说。”
自从大明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疯狂增产后,整个大明,早已经摆脱了被粮食限制的问题,单单洪武二十八年,地方上报的新增人口就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
这还不包括那些依然处于奴籍,不被做民。
亦是没有计算乡村之中的新生儿,一千一百八十万新生婴儿,全是县城,府城的数额,若是全算上,大明从洪武二十八年,至太始四年,至少降生了四千余万婴儿。
当然了,朝廷还没有统计过死亡人数。但可以看到的是,粮食增产,百姓家有余粮,大家都喜欢生,也能生。
这对于大明的经济恢复,二十年后的恐怖式发展,贡献了无数的劳动人口。
也是因为真正实现了摆脱粮食问题,百姓堪堪吃饱的日子一去不返,大明朝廷的田亩税虽是一降再降,但朝廷每年收的粮税。
依然不低于五千万石,而每年的储备粮,从市面上收购补额达到一万万石,将往年的陈粮卖到民间。
以保证大明朝廷在应对任何灾难的时候,都可以迅速调拨粮食。
哪怕三年减产,大明也一样可以让百姓吃饱。
自那以后,大明对周边部落邦国的控制,渐渐转换为粮食上的控制,特别是对东察哈台以及漠北草原诸部。
只要听话,就能买到粮食,不听话?那你来抢吧。
若不是大明这个时期真的太尴尬,北方冷的不堪入目,方世玉早就扩大漠南草原的战果,移民发展关外的畜牧业了
使臣微微一怔,看着杨寓道:“首辅大老爷,此乃荒谬之言啊!”
“荒谬吗?那哈密是怎么回事?东察哈台在玉门屯兵超过三万,是想冲过玉门,突破嘉谷关吗?”
杨寓作为内阁首辅,虽然他没有兵权,甚至对于军事,他只有建议权,没有投票权,但毕竟他是大明朝廷继废除三省后,第一个内阁首辅,执掌中央内政大权的首辅。
对于军事行动,自然还是知道的。
使臣连忙跪下道:“大老爷,不是这样的,我邦同那漠北草原的鞑靼,瓦剌,诸多部落都有世仇,自从我们率先兑换宝钞储备。”
从大明购买粮食,以活子民人口,他们时常会来骚扰,玉门虽是大明边城之地,但也是我邦同鞑靼的交接处。”
“外使若是有幸,能购回粮食,尚且需要军队护送,才能将粮食安全的送回去。”
使者一脸惊恐的表情,跪在红毯上,磕头如捣蒜般,可不见后世他邦使臣对华夏那般无礼。
“哦?那倒是本官疏忽了,但是朝廷的定额不能变,三十万石就是三十万石,不能多一斗米。”
“但本官深感上天好生之德,同生天地之间,饿殍遍地却非天朝所愿。只是想要多买粮食,就需要重新签订国书,重新拟定条款,以前的国书,就要作废了。”
杨寓面色沉重道:“本官也不为难使者,更不会去为难你们大汗,为上苍好生之德,本官据理力争,天朝圣天子殿下,允准可以修改国书,增添三十五万石东察哈台的采购额。”
“但圣天子深感,东察哈台之牧民,不服王化,性情残暴,非我同宗,大明的粮食给他人吃,是对先贤祖宗的不敬,不孝。”
“为此,本官争了两个办法,若是你们大汗允许天朝派遣学子,建造私塾,社学,府学,进行教书育人。”
“并且奉献东察哈台的详细地形图,以作押物,便可获得采额!”
杨寓说罢,在使者迷茫的表情下,拂袖而去,只留下了一句话道:“太始四年,东察哈台采额三十万石,若不答应太始五年,将采额降至二十五万!”
没有人知道,这个东察哈台的使臣,心里的阴影面积有多大。
所有人偶读说,大明是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但华夏族人,是真的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吗?并非如此。
目所能及,马鞭可抵,凡是能耕种的区域,都被他们占领了。
而现在,大明要的不是耕种区域,要的是战略要冲,有了东察哈台,大明在对后世的中亚地区,就可以形成进可攻,退可守,掌握绝对的战争主动权。
但在这个时候,南京城,武府。
“小姐,他又来了。”小蝶站在阁楼的窗户前,看着胡同里的朱允熥,幽声道。
武凝雨道:“让他走吧,再这样下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