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二十二年6月4日 晴(第2/3页)
章节报错
真正系统的解释早在上军事理论课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不过当时并没有针对这个行为,说的是: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小心谨慎,必须避免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那么根据这个战略思想引申下来,如果选择一路清空人口,那势必会让敌方所有人都进行统一战线,而到那个时候在客场作战的亚洲军将要面对的是一场毫无胜算的进攻。
现在他们的战略方针倒还真不是多么仁慈,因为打仗打到这个程度了,一道命令让那些杀红眼的士兵放开了掠劫杀戮,甚至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
但这样显然就属于短视行为,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任何大规模的战争行为都必须占有大义,这个大义看上去就是个文字游戏,但偏偏缺了这个游戏就是不行。
他们出兵欧洲,就必须占有绝对的大义。就比如现在,被亚洲军占领的地方直接被称之为解放区而非占领区,几个字的差别意义上天差地别。
在解放区之中,政治、经济仍然是由他们当地人自行管理,不但帮助当地人恢复了生产生活,还帮助他们摆脱那些铁十字恶魔的掌控,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客场作战却还能够保持十分旺盛的战斗力的原因。
因为一部分补给就是从本地购卖而来的,军队所到之处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新生,那么这个军事行动的大义就占了下来,时间越长优势就越大。
对于这个战略思想,欧洲军的将军思考了整整一天,然后突然一拍大腿,就在战俘营中撰写出一篇论文形式的文章。主要就是论述长期战争的可行性,德文翻译过来就是《论持久战》。
这片稿子被放在了杨文广的案头,他和潘惟熙和一种参谋都看了,然后所有人都笑了……
谷/span至于为什么笑,因为这个东西当年就是北海新军的一年级新生教材中的一部分,而那东西是宋北云在十七年前写的……
也就是说他们宋大人的军事思想领先了敌人整整二十年,对方最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也需要在得到启发之后才能撰写出来,而宋大人在近二十年前就已经把这些道理阐述清楚了。
虽然他说是抄的一个伟人,但天下兵法就那么多……杨文广可没有见过别的人这么说。
现在亚洲军就是以这个模式在行进的,以战养战,每打下一块地方就开始搞建设搞贸易,后头那一群嗷嗷待哺的商队很快就会冲过来,要物资有物资、要人力有人力。
没钱?没关系,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甚至是期货,啥都整上了。就这样,亚洲军所过之处,一片繁华。
甭管是表面繁华还是实际繁华,就问是不是发展了当地经济吧。大宋的租借法案也是相当的给力,虽说是有租有借有买卖,但因为技术门槛摆在那,剪刀差收割了人家,人家还感恩戴德。
虽然大家都不傻,但问题是这本身就是买卖嘛,即便是他们知道这样做生意多少会吃点亏,但总比被铁十字恶魔拉去做肥皂要好多了吧?
而且那边做生意也还算挺公道的,比如某个项目没有谈拢,他们还会拿出其他的项目来供人选择,哪怕都没谈成,他们也不会用军队来进行强买强卖,大不了就换个别的项目来就是了。
生意嘛,赚钱,不磕碜。
不过大宋提供的项目一般是欧洲这边难以拒绝的,粮食、轻工、舟桥、住建,这都是重建家园所必须的。想要人家门前三包就多出点钱,想要自己动手就在人家买点工具材料,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战争进入到第四年,大宋终于扭亏为盈了……战争带来的亏损已经完全被贸易带来的收益给覆盖掉了。正式进入了良性运转模式,而根据估算,未来三十到五十年,贸易额会不断刷新纪录。
但相对于欧洲解放区的游刃有余,铁十字恶魔那边可就有点难受了。
现在亚洲军已经干到了多瑙河畔,维也纳眼看就保不住了。
随着战争的进程,欧洲军的纵深空间越来越少,敌人却越打越多你敢信?因为许多欧洲本地人居然也加入了亚洲军干他们,原本八十多万亚洲军,但经过几年的战争,现在人家一百二十多万人了。
更关键的是那些加入亚洲军的欧洲人恰恰是作战最凶狠最不留情的那一群人,他们真的是那种红着眼打生死仗的架势。
现在两军打仗,欧洲军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对方的冲锋号,只要冲锋号一响,对面就会有无数不要命的家伙端着枪直接骑脸,更关键的是这些不要命的大部分都是欧洲本地人。
亚洲人甚至都不如这帮家伙凶狠,真的是战斗意志直接拉满,完全不给对面活路也不给自己活路的打法。
他们肯定不明白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加入亚洲军的欧洲人就是为了报仇去的,仇恨让他们化身成了战场上最恐怖的血色闪电,被亚洲人俘虏是能活下去的,但要是被欧洲军团俘虏,死那已经是最舒服的方法了,只要是亚洲军里的欧洲军团所参加的战役,基本上都没有俘虏。
对此杨文广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只能尽可能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