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诸葛亮(上)(第1/2页)
章节报错
应武元年·洛阳
深秋,气候还是有些炎热,局部有些干旱,年景比五年前好多了,总还是能下几场雨。
城郊,阳光照耀在修葺一新的官道上,虽平整,但过于繁密的人流和车辆来往还是激起沙尘,同时催生了沿路的茶水行当。
高档一些是驿站官营的酒水店,一般就是民户支起的简单棚子,煮着凉茶和米浆,都是解渴的佳品。
一个骑着青驴的十五六岁的少年似乎犹豫了一下,环顾回周,遥遥望着太阳,它照耀着大地,把附近城市和村庄笼罩在光环下……
此时接近中午,远处有着霭霭的炊烟中,静谧中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太平盛世的气息啊!
少年笑了,在挂两枚五铢钱做风铃的茶水棚,翻下青驴,叫了杯粗茶煮的水,咕嘟喝了滋润咽喉,又抛下几枚铜钱,声音清朗:“请问老丈,太学院可是就在附近?”
“你是说帝国太学么?”店主人的冀州口音有点浑浊,打量一下这少年身上的道服,笑着指点西面:“顺着柳荫河堤一路走,二十里就到了。”
这时路过的车队里,马车上的车帘微掀,显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目光扫过对方手中的粗劣茶水,声音阴柔:“看你这年纪,是太学院的新生吧?九月份就已开学,你这报道可是有些晚了……”
“家叔病逝,在下扶灵回荆州,一年服丧刚满。”少年如实说着,望向这少年,目光温和:“在下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敢问兄台是?”
“去世一年,荆北诸葛家?你叔父莫非就是今上潜邸旧臣诸葛玄?”这少年眸子一闪,敏锐判断着对方的价值,收起刚才刻意摆出倨傲,诚挚的说着:“叫我司马懿就可,我是太学附属学院学生,明年就会是正式的太学生了,诸葛学弟你是几年级?”
“我是四年级,也就是正式生。”诸葛亮跨上马,和对方并列行进,心中却一丝异样,自己与叔父随驾许昌时,听今上说起过此人。
此时诸葛亮已有些修行,目注司马懿一眼,但见本命悠长,隐隐有着贵气,却看不出底细,心中不由一动,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生出一丝莫名其妙的反感,于是暗中小心审察。
“……”司马懿无语一下,本能反应是不信,迅速思索后,发觉这三年并无此人印象,但看对方不是乱说话的人,不由抚掌说:“我猜诸葛兄是自荆州书院转学过来的?”
诸葛亮摸了摸怀里的《云水纪图》,微微一笑:“这一年确实是在荆州学院,我的学籍一直挂在帝国太学的道院,还是今上在许昌初设道院时入学……”
“今年刚迁移过来的道院,你是术师?”司马懿皱眉,心中生出一丝忌惮,故作好奇问着:“我想起一些传闻,你们这些术师真会呼风唤雨,阵图破军,奇功续命?”
诸葛亮笑笑不言,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谁也瞒不了谁,但炼气四层在身,自己更胜一筹,几句交谈看出对方的一些秉性,心中就已经不是很喜欢,更不可能泄露本院情况。
这时随口敷衍两句,就拱手告别:“司马兄,我还要赶着去向院长报道,下次有缘再见。”
“哦,下次请你一起喝酒……”司马懿笑容可掬挥手,望此人骑驴离开。
诸葛亮一消失视野中,司马懿脸色就阴沉下来:“此人似知道我,我却不识得此人,给我查查他的底细……”
“还有新近这个神秘道院,现在越来越明白今上重视的程度,查一下要转进去需要什么条件!”
“是,少主!”几个随从躬身应着,态度恭谨无比。
这司马少主自小表现非凡,四年前就崭露头角帮助自家站队正确,甚至受到今上的召见和嘉勉,现已注定是未来家主。
全族的延续、荣耀、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不是寻常的少年士子可比。
阳光渐渐西斜,秋风习习地吹,青驴在河堤上走的速度也慢,诸葛亮到太学院时,都已快要傍晚。
夕阳余晖挂在天边,金色染在河面,波光粼粼,又折射辉映在对岸古老的城池上,每一道墙牒、砖石都沉凝着青意,而洛水蜿蜒而过,再不远北面就是黄河,这里是中传闻伏羲氏河图、洛书出水的地点,悠悠历史和厚厚气运在这里交织,成就千年不倒的古都。
这就是洛阳。
城南是大片官方礼仪建筑,包括灵台、明堂、太学都建立在这里,正是太学生陆续放学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流背景下,就望见四十六座汉白玉大碑高高耸立,壮观磅礴,文气如海。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小脸上洋溢着幸福。
他自小熟读各家典籍,知道这就是左中郎将蔡邕主持的大规模石刻碑林——“熹平石经”,篆刻了从天下遗卷里搜集校正的《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七部正经,总计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有一种赤色文气冲霄而起,代表有史以来文明精粹的结晶,原本要被董卓下令和太学一起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