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第1/8页)
章节报错
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华殿。
方世玉看着杨寓道:“三年没上朝了,我看你们,倒是挺习惯的。”
杨寓躬身颔首道:“国事繁重,鲜有务必圣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误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时辰。”
“往往几个时辰,都没有个结果,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自殿下重立体制,国家运转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鲜有出现。上朝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杨寓心平气和的说着。
上朝?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书中表达的,高效率执政,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一应大小内政,具由内阁决断。
直接废除了朝会。
而太和门已经封闭三年没开过了。
文武各站一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这个代理皇帝,有与没有,似乎都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当年老朱因为朝廷有他没他都可以高效率运转,一怒之下,废除三省,大权独揽,终日里累死累活。
等他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把政务甩给了朱标,打造了历史上最豪华的太子府班底。
朱标病倒后,又把繁琐到让人难以接受的政务甩给了方世玉。
乃至于方世玉现在想想领东宫监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觉苦涩。
或许,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间的势力和权力,维护文武的同时,维持整个帝国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内政,朝会也并非是一刀切断,五年一次的大朝会,总结上个五年发展计划的成果,下个五年计划的方向。
杨寓道:“不过,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间,杨寓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去里屋吧!”方世玉转身迈步向着文华殿内殿走去,杨寓却并未直接跟上,而是回头在案子上寻找着什么。
过不多时,方世玉刚刚在内殿落坐,杨寓手中拿着一份公文来到内殿道:“殿下,这是东察哈台的国书。”
“东察哈台?”方世玉眉头紧蹙,接过来一看,只见上边写着一些,让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说是不明觉厉的文字。
“杨土奇,你莫不是拿我开涮?除了这个王印,是太祖皇帝赐下的,你瞧瞧这上边的字,你认识那个?”
方世玉将所谓的东察哈台国书反过来在杨寓的面前铺开道。
尴尬的点了点头,杨寓道:“回禀殿下,这份国书来的匆忙,礼部的人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我朝文字。”
“但国书的内容,礼部的人已经和微臣说过了!”杨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说吧,东察哈台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天气寒冷,少水少粮,希望朝廷能允准他们前来通商,订购一批粮食,供养族人活命!”
“总额是七十万石粮食,按照以往的惯例,东察哈台有七万万的宝钞储备,是符合条件每年采购一定数额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的。”
“但今年,国安稽查的消息说,东察哈台有谋反的意图,或许会在玉门,哈密一带,进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决。”
杨寓直言道。
东察哈台在大明的西边,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哪里就是由朝廷统领的地区,只不过大明的发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发展北方,重心也是在辽东,而不是西域。
相比较而言,西域很重要,对于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说过,把帝都定在伊犁,整个亚洲都是天朝的!
东察哈台造反倒是不至于,他们也没能力反叛,至于说采购粮食,七十万石太多了,东察哈台在朝廷登记造册的男丁,户籍一共才三十万。
“七十万石粮食,一户分去两石有余,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方世玉心中嗤笑,东察哈台的实力,他还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会阅兵上,方世玉向东察哈台展现了大明中央军的实力。
无论是火枪力量,还是大炮的力量,对于察哈台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当然,这其中来朝会的,自然不止察哈台一国。
而这场阅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环,蓝玉从海上,带回来了三十余国的使臣,入朝进贡。方世玉自然要展现一下大明的实力。
而当时,朝鲜也在朝贡之列。
杨寓道:“那微臣回绝了察哈台!”
没有丝毫犹豫,粮食本就是战略物资,大明现在的粮食充沛,倒是可以用粮食来控制一下周边的部落。
他们用马匹,物资,来获得大明宝钞,拥有一定的宝钞储备,就可以在大明境内购买朝廷的禁品。
粮食是周边番邦能买到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至于说其他的,茶叶并非是不允许出口,相反,茶叶,丝绸,向来是出口的大宗货物。只是这种出口权力,被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不允许任何官员,商贾,染指其中。
“回绝的时候,问问东察哈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