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早晚会形成他规划的那种农事格局的,这一点姜云明很清楚,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这需要多长的时间这就不一定了。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眼下并不是种植红薯这种新粮的好时机,因为如今正值朝廷大量发放新粮粮种的阶段,大量的新粮涌入市场那就必然会造成价格降低,在这种冲击之下以前的麦黍反而会更吃香。

但是这是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大唐再过个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人们的思考深度也会到达这个深度,然而现在不行。

像姜云明他们这些80、90以后出生的人基本没有挨过饿,因为他们不懂饿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感觉。

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存钱?因为穷怕了。

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存粮?因为饿怕了。

为什么新一代不喜欢存钱?因为生活好了。

为什么新一代从来不存粮?因为不怕挨饿。

时代早就的差异让这种沟壑很是明显,而眼下的大唐百姓正好就属于“老一辈”,而且还是“第一辈的老一辈”。

他们经历了隋末唐初的乱世,经历过贞观初年的大蝗灾,他们知道吃不饱的感觉有多么难受,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面前他们仍然选择种植高产但价格相对来说却更低的新粮。

因为他们饿怕了。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里有后世那些80、90遇不到的战争,这里遇到天灾人祸不像后世那般有人捐款,甚至这里遇到饥荒官府的救济都不一定能靠的住,因为相比后世那完善的法律体系这里的官僚中满是蛀虫。

他们不知道前几年那铺天盖地的蝗虫什么时候会再来;他们不知道前几年那干旱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黄土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他们也不知道隋末乱世甚至五胡乱华的屠杀还会不会再有。

所以他们放弃了看起来近乎是唾手可得的利益,所以在这本该是满目黄穗的时节却依旧还一片青翠。

姜云明和杜如晦相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

努力了这么长的时间,饥荒和粮产是改善了,然而这种涸泽而渔的情况却无法改善。

他们知道大面积种植红薯和土豆的后果,所以杜如晦乃至朝廷都一直在配合姜云明在压低新粮价格的同时提升旧粮的价格。

或许百姓们也知道,但是他们并不会去考虑的那么远。

“我们就是好奇所以问一下,谢谢老乡了啊,你们忙吧。”杜如晦慈眉善目的笑了笑,然而这笑容深处却隐藏着一丝苦涩。

听到杜如晦的话后这些百姓如释重负,低了低头后就赶紧离开了。

新粮粮种是官府按户来发放的,能够达到这种种植规模那就只能是他们私藏了粮种。根据官府放出来的告示,他们这么做是要被取消领取新粮粮种的资格的。

本来他们是不想跟杜如晦说的,但是这事儿基本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不论是从杜如晦的衣着还是远处路边停着的马车来看他们都知道杜如晦不是普通人。

如今杜如晦没有难为他们,他们着实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新粮就是他们以及他们家人的命!

“原本我还以为你这趟出来远不如在家里陪着公主待产,现在看来是老夫错了啊。”看着那几位衣衫破旧的百姓进入了田地间开始劳作,杜如晦叹了口气。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他早有预料的,他知道肯定会有人抵挡不住新粮的诱惑而私藏粮种,但是他却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严重到了这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甚至找不到一片地里有泛黄的麦穗。

这代表了什么?代表着这蓝田县很可能就没有人再种植旧粮了。

“这是正常的,百姓们不会去考虑他们以后还会不会有地耕种,他们只知道如果现在不存粮食的话以后若是还有灾荒的话他们就要挨饿。”

看着正在精心侍弄红薯的百姓,姜云明的语气复杂。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监管的不到位,之前官府发下了通知说私藏粮种者则取消来年的粮种发放,但这条命令并没有落实到位,这就让很多百姓的侥幸之心变成了理所当然。”

“但眼下这条命令已经近乎于废掉了,以这块地方的情况来看别的地方也好不到哪儿去。”扫视了一圈周围,杜如晦忧心忡忡。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种情况到无论是发展到什么样都可以控制,只是相对来说如果当初的命令落实得足够好的话会更简单一点,眼下只要费些功夫这种情况也是能够解决的。”

“哦?”

杜如晦诧异的看了姜云明一眼,在他看来眼下就已经是最严重的时候了,毕竟这一望无际的全是绿色,一点属于麦穗的金黄都没看到。

这种情况是迟早会发生的,姜云明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来的会这么快。

他在下来巡视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今年到明年的这段时间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下来只不过是想看看眼下的情况到底发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