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他方法吗?”

“再有,我就不知道了。”

袁海涛有些无奈的摊开手,表示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员。

赵奕用力抿了抿嘴,问道,“咱们研发组,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吧?”

袁海涛苦笑了一下,表情的意思明显是,‘有没有你不知道吗?’

研发组到现在还不到十个人,算上技术员、工人以及航空集团派过来的队伍,也就二十几个人,其中专业做研发的,还是只有几个人。

赵奕皱眉问道,“你知道哪有这方面的人才吗?”

“涡轮组!”

袁海涛说道,“这方面真正可用的人,几乎都在两个发动机组,科学院或者其他机构有没有不清楚,但专业做航空高压压气机研究,最好还是在发动机组找。”他的意思是不知道其他机构有没有相关人才,但牵扯到国家重大项目,无关的人也不好找。

这就是研发组遇到的最大问题。

赵奕想对外招几个人很难,因为是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最好是要找‘内部人才’,而‘内部长期研发高压压气机的人才’,几乎都和昆仑、王屋发动机组有关联。

所以……

“挖角?”

赵奕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觉得挖角不太好,毕竟都是做航空发动机研发,都属于航空集团,直白来说就都是自己人,挖角成功不成功不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帮我联系王屋发动机负责人!”赵奕干脆找对方问问,能不能派人过来。

王屋发动机的负责人叫张树清,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出身科学院下属科研单位,加入过昆仑发动机组,后来王屋发动机立项,他负责王屋发动机的研发。

相比昆仑发动机来说,王屋发动机是被寄予厚望的,因为王屋发动机的设计定型速度很快,制造出第一台样机也没什么大问题,已经准备制造其他样机。

当项目进展到这个程度,一般来说就可以做收尾工作了。

但是,张树清并不满足于完成项目,而是希望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在油耗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发动机的性能,让发动机能装配到更多类型的战机上。

这个目标也很正常。

王屋发动机的问题确实不多,即便是有都是小问题,过百次的测试已经说明,可以试着装配到战机上,但王屋发动机有个致命问题是,它属于涡轮喷气发动机,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油耗。

高油耗似乎只是耗能多一些,放在战斗机上却不是这样,因为战机可承载的油量是有限的,油耗高也就意味着行驶里程段,多数装配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战机,也只能启到短距离威慑、打击能力,适应的战机类型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原来张树清也希望增加发动机性能,但基本上只是个梦,他们的技术毕竟是以昆仑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的,发动机内部和昆仑发动机很相似。

现在不同了。

赵奕研发出了最先进的涡轮叶片材料,会大大提升涡轮的耐高温承受能力,相对的压气机也就可以设计更高的增压比,使得发动机的效能更高,带来更高的推重比,同时还不会增加油耗。

近一段时间,张树清一直带着发动机组,努力攻克压气机的技术问题。

想要提升增压比,就必须要对压气机设计进行改进,不管是增压叶片还是静子叶片,又或是其他辅助部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调整。

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性。

压气机增压比加大相对容易,甚至同样的设计都能做到,就像是电池一样,两个电池串联在一起,就能提供更高的电压,压气机的内部也是一样,多增加几组增加叶片和静子叶片,肯定能直接提升增压比。

但是后续的空气压强增加,同时带来了稳定性的极度降低。

这个问题就很挑战研发人员的水平了。

张树清并不是专业研究压气机,但是他作为发动机组负责人,必须要督促相关人员,努力的做好设计问题,他还经常亲自上场,和其他人讨论研发的难关,对压气机的设计也有一番理解。

这时张树清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接到来自赵奕的电话。

“赵院士?你确定是赵院士?燕华大学?二十出头?哥德巴赫猜想?”

“应该是……”

张树清把转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都问愣了。

“赵院士给我打电话干什么?对了!他刚组建了个发动机研发组?昆仑二组?”张树清嘀咕着,“不是来要人吧?”

他一想就知道了。

昆仑发动机二组才刚组建,肯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到王屋发动机组问一下也正常。

“如果赵院士开口,那就让几个人过去吧。”张树清想着。

很快。

电话被接通了。

赵毅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就说明了研发组的问题,找张树清要压气机相关的研发人才。

“压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