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万邦来贡(第3/8页)
章节报错
昔日朱标旧臣,对方世玉也是极为拥护。
看见方世玉还能守得住这些老臣,汤和这才放弃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但他万万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在御花园,发生这种事情,
黑着脸的朱元璋,见汤和说到这里,突然笑了笑道:“二弟啊,你错怪哥哥了,我们一起打天下的,难道你不知道,创业维艰,当初在滁州,多艰难的形势。”
“我们没有世家的支持,没有渔轮的帮助,缺钱少粮。”
“大明王朝,立足未稳,北疆又刚刚收复,当年还有徐达能镇守北疆,封王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天下安宁,四海升平,九大塞王也存在十多年时间了,是该动一动了。”
“你们这些老家伙,拿个主意吧!”
朱元璋看着汤和,詹徽,李原名,能在朱元璋口中被称为老家伙的,也只有这三人了。
蓝玉,常茂,那都是小一辈的。
蓝玉还能稍大些,是常茂的亲娘舅,只不过在朱元璋面前,他还是年轻的。
李原名目光一凝,想起当初因为阻止朱元璋封王,而被摔死的好友,心中一阵凄凉。
朱元璋道:“是啊,咱不单单是要削藩,还要迁都!”
霎时间,众人纷纷以惊骇的目光看向朱元璋道:“迁都??”
“没错,咱已经定下来了,明年开始,全力营建新都,洪武二十七年,都城迁往北方。”
“至于说应天,降为陪都,改称南京,除锦衣卫衙门,只留应天府尹,负责收纳储存南方赋税。”
朱元璋这句话,好似一道晴天霹雳。
宛如九霄惊雷般,落在了他们的身上。
一个个瞪大眼睛,等待着朱元璋继续说下去!
奉天殿外,巨大的广场上,依然是人头赞赞,欢声笑
奉天殿内,方世玉坐在首位,两旁入席皆是大明小一辈的勋贵,而这个时候,外边的太监喊了一声道:“召各国使臣,依次拜见!
公鸭嗓音还未落下,一行人出现在奉天殿内。
“哪里的使者?”
方世玉坐在上首,语气平淡。
“下臣暹罗国使臣,恭祝天朝大皇帝陛下,天命永固,万寿无疆!’
暹罗国使臣并没有去看坐在位置上的是谁。
按照大明的外交制度,外邦使臣入京朝贡,献上贡品,皇帝不让抬头,他是不可以看见皇帝的。
而这些番邦使臣,虽多来往大明朝贡,但按照往例,两年一朝,三年一贡。
今年老朱头要搞大事情,自然要把这些外邦都安抚好
不然的话,这些外邦是很难同时出现在大明朝贡。
“献上暹罗王洪武二十六年朝贡品:苏木三万斤、胡椒四万斤、降香十七万斤贡象五十,奴八十!。请圣君收下!”
暹罗使臣说罢,方世玉开口道:“圣君不在,贡品天朝便收下了,这些贡品,孤甚喜,按照惯例,当倍反之!”
方世玉说话,众臣心中忧虑不已,如果倍反之,那就是要按照价格,双倍返还给暹罗。大明朝廷又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会做这种赔本买卖。
真实的朝贡,能得到翻倍返还的,都是皇帝对贡品非常喜欢,而返还的数额如果超过了朝廷设定的数值,多出部分是要皇帝自掏腰包赠与的。
所以说,来大明朝贡,用他们的礼物,在大明朝廷得到翻倍奖励,整个明朝几百年,也没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
而真正让这些番邦愿意来朝贡的,也不是因为翻倍的奖励,而是大明的贸易限制政策,海禁政策。
外邦想要在大明买东西,置办物资,要有朝廷的堪合,你的贡品皇帝满意,你得到的堪合就会比以往多,比其他番邦多。
你就可以从大明买走更多的东西,从而获得高昂的利润。
绝非后世流传的,朝廷为了颜面,做这种没有半点实质意义,赔本赚吆喝的朝贡买卖。
赵勉拳头在袖子中攥紧。
作为户部尚书,主管中央财政,今夕年会,朝贡国一拥而上,拿着这些东西来大明,反而朱元璋还要方世玉来主持。
这都不算什么,最恐怖的是,方世玉说要按倍反之。
一家如此,两家如此,万一方世玉玩的开心了,全部这么搞,那大明财政还活不活了?户部国库还要不要了?
“然,洪武二十二年起,天朝内部除旧迎新,数年来,募兵百万,朝廷开支甚巨,孤却不能一意孤行。”
“此间贡品,朝廷收下,按贡品数量,折堪合赠与,视作朝廷返还。”
“准暹罗于应天,采购茶,盐,丝绸,总额不超过三十万两白银!”
方世玉神色淡然,丝毫没有提及要返还给暹罗什么东西,不过单单他口中说的堪合可采购物品同总额度。
无论这暹罗在应天府采购这三样中的任何一个,带回暹罗,其价值至少可以让他在这次朝贡中,赚取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