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国内蜂蜜哪家强(第1/2页)
章节报错
陈夏开始改变策略了,对外宣称从此不卖药了,改卖一种叫“三六胃泰”的蜂蜜丸了,属于营养品一类,反正打死他都不承认这是药丸。
至于别人信不信他就不管了,他巴不得大家不信。
买药的老百姓才不管,只要吃了有效就行,管你叫什么名字,哪怕你叫蚁力神啊。
可是过了没几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蜂蜜丸”销售量直线下降,一天只能保证15粒。
为啥?因为原料不够了,蜂蜜没了。
这让陈夏比较头痛了,越州这边传统的产蜜季节还没到,以后家庭作坊需要大量的蜂蜜,得去哪里大批进货?
站在全国地图前,陈夏一直在搜寻哪个地区蜂蜜最多。
一般来说国内蜂蜜最多的地方,要么就北方,要么就南方。
比如四大名蜜中的洋槐,枣花,荆条都是北方省份产的。南方主要是以荔枝蜜、油菜蜜、枇杷蜜为主。
现在越州正是初春季节,北方还是天寒地冻零下几十度,肯定不行。
那么目标只有南方了,东广省是个不错的地方,可是深市的特区才成立没多久,去了也没啥好玩的。贵洲已经去过一次了,可惜没去成黄果树瀑布;
广西表哥表妹那里应该有蜂蜜,除了蜂蜜还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桂林山水?柳州螺蛳粉?不行,国内跟南越猴子还在打仗中,太危险了。
看来看去,还是南云省不错,春城嘛,四季如春,鸟鱼花香,蜂蜜品种多,品质好,比如油菜花蜜、野坝子蜂蜜、苕子蜜、荆条蜜等都挺有名气。
关键是南云省那边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靠近缅店,翡翠资源丰富,这又是一个非常保值增值的“理财产品”。
1981年,古董和翡翠都没有被炒起来。
尤其是翡翠,这玩意儿在西方国家根本不受追捧,这时候也只有在日韩和东南亚这种大中华文化区才流行。
而几十年后最大的消费市场华国,这时候还是一片空白,此时的国内富人几乎没有,谁有钱去买这玻璃一样的翡翠?
对于陈夏这个重生者来说,捡漏的机会来了,他可知道那些顶级翡翠再过几十年几乎都要被绝迹了。
特以稀为贵,那个价格是直线飚升,这跟国内人傻钱多有关系,但也与资本炒作不无关系。
万物皆可炒,这是资本的一条准则。
那陈夏这条小虾米,就利用重生的优势提前布局,将来好搭顺风车赚钱,反正买高档翡翠的都是有钱人,他这也算是“杀富济他这个贫”了。
陈夏去向医院几个大佬招呼了一声,只说自己要出门采购一些原材料,短则1个月,长则2个月,赶在上班日期到来前回家。
陈秋和陈冬对自家大哥已经无视了,两人已经习惯大哥的神出鬼没。
做为一个“精明的投机倒把分子”,陈夏还是要利用自己的空间优势,准备去大采购一番。这年头,有钱不一定好用,没有票只能干瞪眼。
尤其是南云省瑞丽这种边境地带,在这个时期应该是非常贫穷,物资严重缺乏。
穷人最需要什么?身上衣裳口中食呗,所以粮食和布匹是最好的交换品。
到时问一句:老乡,要不要漂亮的小花布?拿翡翠来换呀。老乡,要不要白花花的大米?回家找找有没有翡翠呗。
就不信亲爱的瑞丽老乡们会不动心?
就算老百姓家里没翡翠,自然会有中间肩客出现,到时以货易货快速交易,拿到翡翠赶紧跑路。
还是那句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买布在越州简直太简单了,越州自古以来都是以纺织业闻名全国,也是越州地区经济的支柱。所以到处都有布厂,每个公社,甚至某些大村都有纺织厂。
但大量的纺织厂,尤其国营厂或者集体企业,产生了一个极其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就是纺织厂只管生产,从来没想过销路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矛盾,一边是纺织厂生产出来大量的布匹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发霉,一边还在按上级指定的数量拼命生产。
而另一边,老百姓手上没有布票没有钱,买不起布匹,也买不到布匹。
这种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在八十年代尤其突出,一直到九十年代全面爆发国企破产潮,导致全国几千万下岗工人,要不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有优势,最后都解决了工人就业,换了在欧美国家是早就发生严重社会动乱了。
陈夏恰巧就在卖药的时候认识一位纺织厂的厂长,老头因为自家产品卖不出去,每天干着急,急得胃病都犯了,吃啥药都不行,只有陈夏的胃药才管用,所以一来二去两人就挺熟。
但这小老头急归急,从来没想过去全国各地跑跑业务,做做推销。他们这批人死脑筋,就等着上级能帮他们解决销路。
可是左等右等都没等到,仓库里布匹是一天比一天多,染厂里染好后都堆在仓库,然后全厂人一起看着仓库大门叹气,一边叹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