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蒲家(第3/4页)
章节报错
当。
软得俺,昏沉沉,无从思量。呀呀呀!好个风流的贪花郎,还不肯把奴身儿放。看看哟!已是:烟横庭竹,月斜回廊,鸡鸣头遍,唉!真个是:夜短情长。
直盼着,月上东山,再望花窗。
(抄的,囧。)
这一日抵达泉州湾,海湾四周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和宝船,当真是一眼看不到边。
悬挂着龙旗的旗舰,在小船的引导下,穿过了数十里长的海上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大明等待巡阅的舰队。
朱瞻基的旗舰所经之处,都能隐约听到士兵们的欢呼声。
朱瞻基手持望远镜站在船头,看到那些欢呼的士兵,每一次挥手回应,都能看到他们行着军礼回应。
看到这一望无际的海上城市,朱瞻基的心中踊跃出来的是无尽的自豪。
这个时代,就是属于大明的时代。
旗舰抵达泉州港的时候,可以看到无数的百姓在岸边跪拜。
虽然泉州是南方大港,但是从朱元璋海禁之后,这里就逐渐没落。从东番迁移回来的民众与本地民众矛盾众多,曾经的南方第一大港,最富裕的上府,如今却是官员们闻知即怕的大坑。
但是自去年开始,这一切都有了变化。
首先是自夏季开始,內监就派来众多采买使,在泉州附近采买物资,原本被关停的造船厂,现在又重新开业。
虽然朝廷并没有取消海禁的旨意传下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海禁已经名存实亡。
那些私人海商门虽然不能直接出海,却能将自己的货物平价卖给內监,赚取一定的利润,这里又逐渐成为了南部的商业中心。
朱瞻基东征归来之后,就又以征兵的名义迁移了近十万民众到东番岛,这一举措更是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百姓矛盾。
在泉州民众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百姓获知太孙将会亲自出海,并且在泉州暂留的时候,他们就自发地来到了晋江两岸,欢迎太孙。
泉州这数百年来虽然富裕,但是却因为远离中原,历朝历代的皇室都没有来过泉州。
在历史上,唯有南宋的宗室,逃到这里来,却被蕃客回回蒲寿庚一下子杀死三千余人。
这是泉州的黑历史。
因为此事,当朝太祖登基以后,将死了几十年的蒲寿庚还挖出来鞭尸,并罚其后人永世为奴为娼。
但这件狠事,泉州人并没有骂朱元璋,还夸他做得对,做得好,大快人心。
因为这个蒲寿庚,包括蒲家,实在太可恨了。
蒲家先辈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他们依靠贸易赚钱之后,在宋朝立国之后就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
十三世纪初宋宁宗时期嘉定十年,蒲家全族从广州举家迁往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定居。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咸淳十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家的船队越来越大,最多是超过千艘海船。在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三十年。
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蒲寿庚获任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
但是,在蒙元南侵之时,深受宋廷宠信的蒲家,开始大力接纳宋廷宗室,后来却给了宋廷重重一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百多赵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宋末,宗室成员已达到三千多人。
德祐二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入闽,欲图恢复。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宋室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达泉州,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却闭门不纳、闭门拒命,禁止宋军进入泉州。
实际上这个时候,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