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与二战初期相差不远的样子。

这要是上百架轰炸机一起来,那就算再多的军队也抵挡不住啊!这个可真真实实是一个杀手锏。

说到北美战争蝴蝶效应的牵动,如今欧陆战场上装备机枪的战斗机屡见不鲜,马恩河会战中,双方就出动数百架战斗机互相厮杀,德国和法国都组建了专门的空军,这比原来历史上早了好几年。

但要说这些战斗机的技术水平,也都维持在北美战争时期,与大洋帝国的战斗机相差一个档次。

如今这個时代造飞机可比造汽车要容易的多,以英法德等国的工业水平,生产出自己的飞机并不难,但是航空技术要更上一层楼可就不容易了。

如今欧洲的飞机技术水平也就是重机枪互射,然后机舱里装10来个手榴弹,遇到敌人阵地就投下去,还没有发展成专门的轰炸机。

要想让欧洲陆军那些思想老顽固改弦易辙,认识到发展航空力量的重要性,最起码要让他们碰得头破血流,吃到足够大的苦头才行。

认真想一下

李福寿觉得航空轰炸机这种大杀器还是要保密一下好,暂时不宜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以免泄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可是能够改变欧洲战场面貌的利器,还是躺在航空基地睡两年才好,可以冻结技术状态,然后深入研究更先进的运输机。

但在此之前

可以预先生产大量的航空发动机备用。生产足够的航空薄铝板备用,只要不组装出最后的产品,谁也不知道派什么用场?

需要的时候,分分钟爆产能啊!

从战略上讲

欧洲人一旦腾过手来,毫无疑问会把大洋帝国视作全球竞争者重大对手,现在只是因为德国人挡在前面,一旦后期还会有沙俄挡在前面,为大洋帝国赢得了足够的战略缓冲喘息时间。

大洋帝国的优秀已经藏不住了,经济总量位居全世界第一,疆域总面积高达1460多万平方公里,军事力量强横,一旦英法等国腾出手来,势必将其视为肉中钉,眼中刺。

这是出于国家战略竞争的考量,不会有一丝的脉脉温情。

所以,李福寿希望欧洲战争进程不要偏离原有的轨道太远,打的时间更长。损失更大,国力底蕴消耗的更多,今后能够对付大洋帝国的实力就越弱,这才符合本国的战略利益。

坦克更早的出现在欧洲战场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更加剧了残酷战争带来的损失,这非常符合李福寿的预期。

可千万别说他有多坏,这场欧洲战争是欧洲人矛盾的总爆发,持续多年军备竞赛的最终结果,这可不是一场由李福寿主导的战争,没他什么事儿。

他只不过顺手帮一点小忙罢了,嗯,出口武器顺便大发战争财。

虽然政府三令五申,但是大洋帝国向德国的物资走私一直禁而不绝,这里面掺杂了很多民族和利益因素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

而米国在欧洲战争中扮演了让英法等国切齿痛恨的只顾利益,不顾协约国重大伤亡的贪婪商人角色,肆无忌惮的大举向德国出口物资,最大程度吸引了英法等国的舆论火力。

据英国有关方面统计

大洋帝国出口物资六成半以上销售往协约国,新进签订的金洋贷款一宗又一宗,有力地支持了协约国在前线的战斗。

约有二成出口物资销往米国,约有一成的出口货物销往同盟国,还有半成的出口物资销往太平洋安全联盟各国。

而米国恰好相反

差不多有4成半的货物销往同盟国,约两成半的物资销往协约国,约二成的出口物资销往大洋帝国,约一成的出口物资销往民国,东南亚和其他的南美各国。

也就是说,米国现在是德意奥同盟最大的物资供应者。

米国现在正扮演让英法等国切齿痛恨的角色;逆子加上叛徒。

英法等国现在矛盾心理有点儿像看着儿子走上歧途的老父亲,心中恨不得能把他打死,但又试图极力挽救,不愿意米国彻底倒向德意奥同盟,那将会增加更大的麻烦。

李福寿坚信;

英法等国的矛盾心理,在遭遇到更加惨重的伤亡之后,将会变得果断起来,毅然大义灭亲。

从米国的战略利益角度来考虑;

鉴于自身背负着巨额战争赔偿的重担,急需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偿还负债,赖账的想法一点都不会有,因为根本也不敢尝试。

这等于给大洋帝国乖乖送上开战借口,想一想就让人恐惧,实在太吓人了。

那么在大洋帝国占据了协约国多数订单,大把大把赚钱的情况下,米国能够赚取丰厚利润的只有同盟国,没有第三个选择。

这是米国敢于想德国大举出口物资的初衷,说好听点叫做被逼无奈,说难听点就是利欲熏心。

英法俄等国在“羊毛战争”中联手抢劫了一把北美,本质上是与大洋帝国一样狼狈为奸的侵略者,米国作为中立国,向战争的双方出口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