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忠:“……”

不止是他,其他人也愣住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梁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梁休等待片刻,见无人说话,似乎都在冥思苦想,直接开门见山道:

“诸位大人不用想了,为人师者,最重要的不是学识,而是德行!”

“什么?!”

崔士忠等人微微变色,似乎想起了什么。

而群臣之中,也不乏有人目光发亮,露出明悟之色。

梁休嘴角微挑,这个时候,融合的少年太子扎实的学识功底,便派上用场。

只见他继续朗声道:“古之圣贤《礼记》有云:为人师者,德以配天地,必先正其身,而后才能教书育人。”

“可见,圣贤对于门下弟子的德行,有多么严格的要求。”

梁休瞥了一眼崔士忠,意有所指道:“如果有的弟子心术不正,德不配位,又哪来的资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番振聋发聩的话,不啻于一道惊雷,令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无法反驳,毕竟梁休所说之言,确实是出自古之圣贤的著作。

只不过,他们平日读书之时,下意识忽略了而已。

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真要做到德才兼备,品行一流,才能给人当老师。

试问,这天底下又有几人能做到?

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读书,都是冲着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和千盅粟而去。

如果要较真,先天就心术不正。

短暂的沉默过后,反应过来的崔士忠,老脸泛红地辩解道:“太子错了,诚然,上古圣贤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不过,正己身,只是圣贤对为人师者的期许,并非强制要求。”

他一副理直气壮地道:“况且,老夫自入仕以来,自问未曾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反而育人良多。

“不敢说高风亮节,但德不配位,总归言过其实了吧?”

“看来,崔学士也知道自己德行不够啊。”

梁休这样说着,差点又惹得崔士忠暴跳如雷。

少年太子没有理他,依旧说道:“不过在孤看来,崔学士有些说得太保守了,本就老而无德,又何必掩饰?”

崔士忠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梁休怒道:“太子,你敢说老夫无德?!”

“你有吗?”

梁休蓦然挺胸抬头,一步步逼近崔士忠,脸色肃然道:“崔学士飞扬跋扈这么多年,做了多少缺德事,恐怕连你自己都忘了吧?”

“要不要,孤一件件,替你都说出来啊?”

听见梁休这么说,崔士忠整张脸都沉下来,仿佛能下一场暴雨。

“不知崔学士可还记得,当年你任职国子监时,红袖招之事?”

梁休刚一开口,崔士忠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慌乱。

没给他开口的机会,少年太子继续道:“那晚,国子监的三名监生,撞破你逗留勾栏之事。

“哦!对了,好像还因为某个粉头,和你老起了争执。”

他若有深意地道:“事后不过几日,突然全犯了事,被国子监开除,崔学士可还记得?”

群臣不禁对崔士忠投去狐疑的目光。

任谁都听得出来,梁休是在暗示,那三名监生的开除,必定是和崔士忠有关。

不少人顿时露出鄙夷之色。

这样的内情,几乎都不用猜。

肯定是崔士忠害怕事情传出去,丢了自己的颜面。

于是,暗中做手脚,让三名监生犯事,然后找个理由将他们开除。

至于梁休为什么会知道这件事?

对于皇家而言,要掌握一些臣子的秘密,很难吗?

尽管其实,这只是少年太子曾经太过无聊,在炎帝御书房翻找书籍的偶然收获。

面对群臣的质疑,崔士忠老脸发烫,依旧强撑着道:“他们三人开除,又能证明什么?”

“无凭无据,还请殿下不要捕风捉影的好。”

“好,就当此事没有根据,暂且按下不表。”

见梁休似乎退让,崔士忠总算松了口气。

然而下一刻,他的心再次提到嗓子眼上。

少年太子一事不成,又问了一事:“敢问崔学士,你晋升弘文馆学士时,之前和你一起在提名册上的杨博士。

“此人一生皓首穷经,向来敦厚老实,为何突然传出他学术不端?扭曲圣贤经义?”

“这个……”

崔士忠举起袖袍,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一时竟回答不上来。

然而,梁休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接着又道:“还有崔学士入了弘文馆后,原本那些皇亲国戚的子孙,成绩一落千丈又怎么说?

“是因为疏于教学?还是害怕得罪人,不敢严加管教,坐视他们堕落?”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