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盐矿的故事(第1/2页)
章节报错
(12点20再看,正在修改中)回昌城,这座被红军统治了两年多的县城,如今已经整个中央苏区当中数一数二的商业重镇。
之所以会有这般结果,首先是回昌本来就得天独厚,南北西三条水路汇聚于此,一地的商贸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赣、闵、粤三省。
然后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州田盐矿的开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古以来江西尤其是赣南地区,食盐都严重依赖外来运输,这里的老百姓们可以说吃了上千年的海盐。
众所周知,只要是人就不能不吃盐,尤其对于以农耕为生夏国百姓来说,食盐的重要性甚至比粮食还要高上一筹。
而红军的处境又决定了但凡自身不能生产的紧缺物资,必然会收到敌人的严密封锁,所以州田盐矿无疑是一剂极为到位的强心剂。
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够,如果州田盐矿一开始并非由红军掌控,那么最终的结果,或许只是养活了几个满脑肥肠的土豪罢了。
从上至下,从源头到消费,各路手眼通天的盐商以及掌握本地渠道的地主豪绅,将整条盐业体系发展成了他们从老百姓身上吸血的利器。
毕竟那些曾经有名有号的大富豪,哪个的手里没有把持个垄断网络,然后通过层层勾结,形成了一座难以打破的封建大山。
甚至很可能因为封建地主在工业发展上的天然劣势,这一盐矿到底能不能搞得定都相当难说。
要知道,历史上这也是直到新夏国成立之后,70年代初时方才发现并得到开发。
当时的夏国,已经有了一批具有一定基础的地质工作者,以及矿业工人,而且还能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能在没有任何基础的赣南地区,支撑起一座前所未有的盐矿企业。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也是依托了程刚的金手指,直接不用勘探,就把矿井的大概位置给确定了,然后又提供大量当时国内难以采购到的钻机等设备。
为了减轻开发难度,程刚利用后世的勘探资料,确定了距离地表最近(500米)的钻点,并且使用了相当多的土办法,降低工人的掌握门槛。
即便如此,因为缺乏熟练工和相应的开采经验,这座盐矿依旧耗费了比历史上更多的时间,而且产量更是没法比。
47天的出盐神话延长到了将近一年,而与年产食用盐60万吨的规模相比,连十分之一都差得老远。
不过这样也足够了,至少苏区内部的用盐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并且因为摆脱了食盐负担,底层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时距离州田盐矿采出卤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当地的老百姓们,依旧对出水的那天记忆犹新。
“其实那时候啊,我们都不知道红军到底在哪里作什么。”
会昌城外的码头边,一座草棚房子孤零零地伫立在角落里,那是码头工人还有水手们闲时休息的场所。
人一多了,嘴巴就很难紧得住,正好上午工人们刚搬完一船白花花的食盐,而他们当中又有几人似乎来自于盐矿附近,所以话题自然就扯到了这个上面。
“当时啊,大约从红军打下回昌城开始吧,就有一堆人在州田那天咚咚当当地不知道作什么,记得有一回,邻村几个闲汉喝醉了酒跑过去闹事,还被人举着枪给押了回来。”
坐在正中央的汉子,约莫三十来岁,满脸黝黑,干瘦干瘦的模样,津津有味地讲着自己不知道说过多少遍,又到底经过几手听来的小道消息。
而围在旁边的众人也不以为意,或许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可码头工人也好,水手也好,平时的工作都实在是乏味得很,若没得点生活上的调剂,恐怕很难受得住了。
这也是红军到来之后,打倒了当地几个出了名的恶霸,又把工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工会,大家才能稍稍地多出点精力和闲心,关心另外的事情。
见其他人都在听着自己说话,不管大家是不是认真地听了进去,那汉子还是情不自禁地兴奋了起来。
“要说这红军的军纪,确实不错,不管谁碰上了都给人家夸一个,那几个惹事的闲汉他们也没为难,就直接送到了家里,好言好语地劝了几句。
后来工地那边人手不够了,这才招了几个熟门熟路的人过去帮工,慢慢地消息也就传开咯。
但是大伙都不信啊,你说我们在这祖祖辈辈活了几百年,别说本地的盐了,就连咸水都没尝过一口。
所以我们好多人哦,都是图着看笑话的心思,看他们在那里忙活来忙活去的。”
说到这,汉子略微自惭地感叹了一声,“后来又是忙活了大半年,咸水照样没有瞧见,反正只见出不见进,慢慢的风凉话就多咯。
但怎么说人家红军就是厉害呢,硬是在那穷山沟里头采出了卤水,我就记得啊,我爹那天听说了消息,非要让我把他背过去,就为了看那一眼雪花盐。
没办法,拗不过老人家,而且不止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