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手背上的肉

韦德才是韦家老二。

按照民间的说法“大心肝,小宝贝,当中是个打死胚”。

这俗话虽然有些粗鄙,但不可否认,的确还是很有道理的。一般说来一家子三个子女的话,老大是头一胎,对于从未生育过的夫妇来说,长子长女都是他们人生初为父母的情感结晶,父母往往会将最大的期望寄托在长子长女的身上。最小的那个出生的时候,父母基本上已经决定今后不会在要孩子了,所有的宠溺和关爱也都会加诸到幼子幼女的身上。

而第二个或其后的其他孩子,相对来说,出生的时候都是父母有了孩子,正好处于事业上升期间生产的,他们的到来对于父母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对他们的关爱也往往会因为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有些减弱。这是无可否认的普遍规律……

虽然还有句俗语叫“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事实上手心和手背的肉又怎么可能一模一样呢?即便是神经血管的分布也是有疏密的。

父母的关爱在所有的子女中,都会有亲疏所少的细微差别的。日积月累之下,这种差别在孩子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爸爸更喜欢大哥”、“妈妈最宠溺小妹”之类的印象。

具体到韦家来说,韦德才是老二。他出生后相对于老大韦德文来说,父母总会稍微对他有点偏向,凡是都让哥哥谦让一点,这自然就使得韦家兄弟之间,年幼时期的韦德才更加顽劣。但随后不久,又添了妹妹,而且那时候,他母亲身体不好也基本上不可能再生第四胎了。

年纪尚幼的韦德才自然就会感觉到妹妹分走了父母的爱,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他就会更加顽劣。从上小学开始,韦德才的功课就很差,这和成绩优异个性沉稳的哥哥韦德文相比又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对比。那时候,韦老就经常因为韦德才的顽劣和不懂事而动用“家法”。

这也使得韦德才的性格逆反期反应非常强烈。当时的他对于父母的话基本上就当成了耳旁风,经常野在外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时候,韦德才是第一个报名的,当时的他有一种终于可以离开家,展翅高飞的念头。全然没有注意到父母送他上火车时,眼中的依恋和不舍。

在滇江插队的那些年,韦德才受了很多的苦,相对于在海州近郊插队的妹妹来说,他受的苦完全是天壤之别了。

他在滇江插队是属于兵团知青,知青回城政策也是落实最晚的一批,当他回到海州的时候,工作自然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那时候,韦老还没有落实政策,也帮不到他什么。他大哥韦德文已经工作了,在街道文化馆工作,还算混的不错。可韦德文的性格一直都是比较阴沉和自私的,对于这个弟弟基本上就属于不闻不问放任不管的态度。

韦德才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踩三轮运货、火车站扛大包、捡废品、摆摊……各种活他都做过,可以说他是真正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到现在的。

父亲除了生命和短暂的童年生活,可以说几乎没有给他什么。如果说有的话,他早年生活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父亲和爷爷头上那顶“汉奸”帽子……虽说后来家庭出身之类的因素对于工作生活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但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些思想观念要改变过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韦德才谈过七个女朋友,每一次都是人家家长听说他爷爷是“汉奸”,就没有后来了……现在的妻子是他以前在兵团的战友,还是一个右手有些残疾的,要不然也轮不到他。

“要说怨,我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怨……”韦德才沉默了许久之后,对关毅叹道,“上次街道上要拆我们家房子,原本是件好事。我正好准备买房,如果说能把房子拆掉,我父亲的补偿款加上我应得的那份凑在一起也可以买一套一百八十平方的。我当时就对他们说了,今后父亲养老送终我负责,就和我住在一起……可我老子认为我是贪图他的钱!”

韦家子女和韦老爷子之间的矛盾总爆发应该就是在最初的那次市政拆迁时候,由于韦老的坚持,还有隔壁几家邻居的问题,那几幢房子就没拆掉,道路规划也转了个弯。

从那以后,韦家三兄妹就和父亲断了往来。至于后来,韦德秀和父亲解开了心结之后,韦德才原本是想着趁着这个机会也能和父亲缓和一下关系,可没想到却被他那个自私势利的大哥给搅和了。那次,他真就是个牺牲品。

“上次,关总你和我说了之后,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另外,我也想做通了我儿子的工作。”韦德才的最后那句话,让关毅有些不解。

这和父亲缓和关系,与他的儿子韦晓波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次,韦晓波是和韦德才一起来的,他在这里陪这韦德才已经坐了有一会儿了,有些不耐烦地问道:“爸,我都答应你了……什么时候去见爷爷啊!”

他这么一说,关毅立刻笑道:“这都怪我……我们现在就去好了!刚刚我回来的路上已经给秀姐打过电话了,她说老爷子今天精神头不错,我们现在就走。”

韦德才瞪了一眼儿子,虽然有心把